连日来,稷山县安福艺术学校的娃娃们表演的高台花鼓在央视频频亮相,在全国引起了轰动。 稷山高台花鼓源远流长。相传远古时代,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,开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,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。千百年来,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,祈求五谷丰登,而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,赋予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新的生机。 稷山的花鼓艺术属于中华鼓中的一种。中华鼓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据史料记载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人们把鼓声与雷声相比,有“鼓声可引来雨水”的巫术观念,认为鼓声有助于春耕和农作物的生长。稷山县是中华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,华夏农业始祖后稷曾教民稼樯于此,开辟了中国粮食之源。由此可见,鼓艺术的产生与远古农耕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 在稷山县,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,逢年过节、赶庙会、闹红火,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,翻查资料,唯一可以对稷山花鼓历史进行推断的是当地曾经出土过的一套有2000多年历史的东汉时期的文物。 说稷山高台花鼓,不能不提该县桐上村花鼓老艺人李爱虎。他今年65岁,从小打花鼓,许多传统花鼓套路打得非常地道,每逢喜庆的日子,他和其他花鼓艺人们总要被邀请走村串乡打花鼓,几十年时间他成为稷山民间花鼓的代表人物之一。 现在李爱虎更多的是传授晚辈们这些技艺,同许多民间艺人一样,李爱虎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与技艺传承之间的困惑,他没有时间去训练新人,排练新的套路打法,更缺乏必要的资金添置演出用品。 对花鼓表演进行包装的是安福艺校,这是稷山县当地的一所民办艺术学校。2007年,运城市春节联欢晚会上,重头节目就是稷山县安福艺校的高台花鼓,舞台上,几十名少年将腰间和身上的花鼓敲打的欢畅淋漓,这套花鼓表演曾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化部最高奖群星奖金奖。 苏安福是稷山县吴壁村传统民间花鼓的第五代传人。2000年他将民间传统花鼓和已经出现的高台花鼓相结合,走了一条保留、借鉴、发展和创新的路子,在2002年和2004年分别请来专家对高台花鼓的表演技巧加以设计和创新,增加了花鼓表演的可视性和观赏性。现在成形的高台花鼓表演由鼓娃戏春、鼓闹丰收和踏鼓登高三部分组成,更具观赏性的表演把高台花鼓从民间的场院、街头推向了舞台、剧场。 2006年,稷山县高台花鼓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花鼓同不少民间表演艺术一样,从乡土中走来,登上了五彩斑斓的艺术舞台,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,我们希望这些民间表演艺术能汲取营养,散发出更加纯正的乡土味道。 |